回家吃饭 今年是猪年,胖胖的猪年,不禁让人想起肥胖,想起懒惰,想起舒服和享受以及没心没肺.........想着猪年的春节我将要回家乡过年,赶回千里之外的家,坐一夜的火车,带着孩子,我却一点都不发怵,反而很安心。 朋友圈有太多写过年的文章,我却缺少灵感地胡思乱想起来,终于想起去年回家时做的“好事”。我跟姐姐们边聊天边做饭,个个喜笑颜开,其实吃不吃饭都无所谓的,但似乎要完成任务一样的,还是需要做饭,于是无所事事的我就去做饭。烧着饭我还不忘聊天,跟姐姐们一起回忆童年时守岁、打牌,挤在一个被窝睡觉,一会儿吵闹,一会儿笑得前仰后合.......我忘记了自己在炒菜和熬稀饭。当有人闻着糊味时,才想起我负责做饭啊! 这样的事不止发生了一遍,姐姐就奚落我:瞧瞧,研究生做的饭!吃一顿研究生做的饭,怎么这么难啊!我也是醉了,怎么净干傻事呢?怎么这么缺心眼呢?我被自己打败了,我脑子里怎么越来越装不下事情,越来越单纯,越来越爱回忆了呢?我是不是老了呢?我心里只能装下一件事,在聊天和做饭这两件事上,显然聊比吃更有吸引力,精神上的畅快比肉体的饥饿更有意义。中年以后,精神更重要了,吃穿等物质似乎没那么重要了,而年轻的时候,吃是多么重要啊! 上大学的四年总有这样的规律:每次我放假回家时似乎都是饿着肚子回去的,对妈妈的饭吃也吃不够。妈妈一见到我瘦长的脸就心疼地说:看把孩子饿的,下巴都变成尖的了。接下来的假期就开始被妈妈喂得饱饱的,每次吃饭都要吃到撑,这样妈妈才觉得我吃饱了,我也才吃满足了。一个假期结束,当我要返回学校的时候,妈妈总是舍不得,仿佛我会受多少苦似的,唠叨几句话:这刚刚吃的脸上有点肉。假期刚回来,这脸瘦的怪吓人的。我就在妈妈的疼爱中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一直都不曾瘦过,在班里处于偏胖、丰满型。我好想瘦一点,但就是在学校吃的少也瘦不到哪里去,却在妈妈眼中我就瘦的不成样子啦,肯定受了很多苦,吃不上喝不上的。当我返回学校,大家见我又白又胖的,总要打趣一番,捏捏我长了肉肉的脸。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的溜走了,我就瘦一个学期、胖一个假期,瘦一个学期,胖一个假期.....享受着来自家庭的、妈妈的爱。 今年我又要回家,已然不惑之年,妈妈也是耄耋之年,但是话似乎永远不变,“看这瘦的,多待几天,把你养胖再走。”回家吃饭,好好吃饭,妈妈叫我好好吃饭。这一切,丝毫未变,丝毫未变........ 陈年旧事 梁爱琴 陈年旧事总是琐碎和说不清楚,就像解不开的乱麻,没头没尾,没个道理好讲,却是萦绕于心,久久放不下。 母亲是外祖母要来的孩子,后来外祖母生了三个儿子,我自然有了三个舅舅。大舅个子老高,老实得近乎木讷,只会做农活,日子好不起来,娶不上媳妇。二舅长得好,又机灵能干,很早就娶到个如花的婆娘,日子和美。三舅个子矮、心眼多,会木工,找了个三妗子,身体敦实,性格泼辣。母亲十九岁就跟着父亲离开家乡,到了三、四百里之外的矿区工作,生养一大堆孩子,鸡飞狗跳、忙里忙外,经济上也不宽裕。二舅、三舅添丁添口,过成了一家人,大舅却孤身一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母亲就总可怜大舅、总想帮衬。 我童年的记忆里,母亲带我回过一、两次老家。老家院子里有棵枣树,结着青青的枣。白天我会跟表弟打闹,夜里要到院子解手,黑魆魆,冷清清。三舅曾经来过我家,借了很大一笔钱——三百元。此后五、六年,二舅突然生病离世了,撇下如花的二妗子、八岁的女儿和一岁的儿子,乡里乡俗、糊里糊涂,大舅跟二妗子过成了一家人。母亲哭了两眼她的二弟,英年早逝的,也为大弟终于有个家而安心了。大舅很快生了一男一女,有了自己的亲骨肉。 大舅和三舅再次登门是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和姐姐还在读书,弟弟尚未成年,母亲一人撑着这个家,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否感到孤单?或许因为孩子多,母亲心里尚有安全感。当母亲最小的两个孩子,我和弟弟也都成家时,母亲明显老了,这时三舅也离世了。母亲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她变得很想跟大舅说话聊天,每年要回家乡,在大舅家住些日子。在母亲心里,她只有大舅这一个亲人了,母亲完全忽略自己不是亲生的,这唯一的弟弟该是她老人家感觉到的最后归属。 已过耄耋之年的母亲更加衰老和无力,但她过完生日像往年一样坚持回家乡住一段日子。这曾经是母亲最开心的一段日子,今年却住得不开心。人上了年纪,眼泪也是脆弱,说不上几句话就会掉出来几滴,连同内心的委屈一块掉出来。我自是主张有郁闷就要讲出来的,不能憋在心里。能流泪更好,会把不好的情绪都带走。母亲不开心是因为大舅生嫌二十多年前母亲没有借钱给他,所以他的亲侄子、二舅留下的那个儿子没有上成学,耽误了前程。如今这个侄子眼看奔四了,还没找到媳妇、没有正经工作,过了一日是一日。 母亲已垂垂老矣,哪里受得了大舅这样的埋怨,又怎么能为这个侄子的人生负责?母亲不会争辩,只是苦闷。二十多年前的母亲独自一人照顾三个孩子,不曾受到娘家兄弟的关怀。大舅来借钱时,我的父亲走后不久,母亲内里空虚,无力支撑,还为自己孩子的将来着想,没借钱给他,让他问三舅要曾经借给三舅的三百元……只是三舅、三妗子厉害,到底没给大舅钱,耽误了这孩子。当时通信不便,母亲并不知情,如今又落大舅埋怨,心下气恼,便要问三舅家要那三百元。母亲到了三舅家门上,三舅去世多年,母亲还是厚着脸皮跟侄儿媳妇说明来意,那侄媳妇却厉害得跟三妗子一个模样“要什么钱,真是笑话!人都死多少年了!”母亲碰了一鼻子灰,被这后生晚辈一顿抢白,就格外郁闷,心下凄凉了。 陈年旧事,说不清,理还乱,却惹得母亲一肚子不快活。人到底越是负责任,越是善良和讲道理,便越会落埋怨。按照不合理的乡俗,女子是要为娘家出钱出力的,儿子只消坐享其成。可娘家到底给了这女子多少心理支撑呢?要抖落陈年旧事,索性抖落得更彻底一些,谁都想追求一个心安理得的。大舅本就懦弱无能,母亲对大舅心疼可怜成了习惯,大舅便欲将自己内心对二舅、对侄子的愧疚转嫁给母亲,这样他好心安。若不是二舅突然离世,不是二妗子带着两个孩子,大舅成就家庭的美事可能遥遥无期、此生无望。如今大舅的一双儿女成家立业,幸福美满,唯独二舅的儿子形单影只,大舅心里难安,胡思乱想的,甚至做梦……如今母亲来了,他终于可以说母亲这个当姐姐的当年没借钱给他,才耽误了这个侄子,大舅就解脱了;若这个侄子也成家立业,如今过得幸福,大舅也不会有这些埋怨了吧!但耄耋母亲担不了这个责任啊!说起当年这个侄子虽没钱上学,但到上海打工,受老板器重,挣了不少钱,他若一直在上海,应该早就混出了模样。偏偏大舅叫他回来盖房子,还说给他找媳妇,最后不仅花了侄子挣的几万块钱,媳妇还没找到,也耽误他重新融入大上海……这该怨谁呢?大舅一辈子窝囊,老实巴交,父亲当得不合格,却还要推卸责任,埋怨疼他的老姐姐,叫人情何以堪?良心的谴责可是说说就没有的?为求心安,莫如奋斗,不去奋斗,还想心安,人世间哪有如此好事? 人命,天注,何必怨天尤人?大舅一辈子活得唯唯诺诺,他也只有埋怨更加隐忍的姐姐、我的母亲的时候,心里舒坦一些吧!但母亲何错之有?当姐姐的怎能为弟弟负责,怎能为侄子负责?莫因人善忍便任泼脏水,莫因自己无能,为求心安,反怪他人。冤有头、债有主,陈年旧事,哪有是非,无论对错,揪着不放,如何安心!各随天命,可好? 梁爱琴:倾听阿姨 梁爱琴 瞎胖子和瘦高个 梁爱琴:家事往事 《当代乡土作家作品选》即将出版发行 倾听阿姨 梁爱琴 这次作为听者,我的对象是一位六十多岁,刚失去老伴的阿姨。我与她的相识是转了几层关系的,我与旧日家乡的同学在异地不期而遇,成为同一小区的居民。老乡加同窗的双重情感,彼此往来频繁,加之同学工作忙碌,彼此的孩子便常混在一处,渐渐地与他们一家成为朋友。常来常往,同学妻子的母亲离婚长期在女儿家居住,老人家心强能干,跟得上时代,用得了现代通信工具,整日学习和忙碌工作,并不能给年轻的小两口分担家务。 因此,在老人的姐姐,丈夫去世、姐姐又不愿跟着儿子居住、孤独无依时,老人邀请老姐姐前来散心,并操持家务,这老姐姐便来了,成全了我和阿姨的一段渊源。 平日家里大家都去上班,只有阿姨一人。好在老人习惯了居家的日子,每天买菜、做饭、看电视、洗洗拆拆、打扫房间,也非常忙碌。待到妹妹、外甥、外甥女婿和外甥的孩子傍晚回家来,她利落地做好饭菜,一大家子,热热闹闹,说说笑笑,好不快乐,而除此以外的时间,就常常是一个人,孤独、寂寞。 我去得几次,阿姨跟我说起话来投机,便十分喜欢。总让我到她家,不是打电话招呼我过去,就是临走时使劲嘱咐我没事就来,大家一起热闹热闹。而我此刻独自一人带孩子,经济局促,精力不足,心情不好,时间却相对宽松。加之家里就我与孩子也的确不想开火,便常常去同学家蹭饭,兼顾哄着俩孩子玩儿,排解痛苦的日子,也算不是太颓废。尽管内心有孤独和精神的渴求,但是在这大家庭的气氛中,也颇感温暖和温馨。自己内心的无助也被冲淡很多,非常感谢阿姨,尽管她是为了填充自己的寂寞,找寻心灵的安慰,但又何尝不是给我的安慰呢? 老人家边刺绣,边给我讲老伴在世的事情。老伴不抽烟、不喝酒,年轻时骑自行车到十里地远的工厂去上班,每日早出晚归,任劳任怨。阿姨在家照顾孩子,操持家务,就这样把两儿子拉扯大、上学、工作、结婚、生子,照看孙子等等。 老伴儿退休后,整日整日养鸟、遛鸟、养花,院子里处处鸟语花香。此时阿姨开始照看大孙女,每天儿子、媳妇早上送来孙女,晚上接走,一顿三餐在老人这里吃饭。当孙女四岁大时,大儿子离婚了,大孙女便长年跟着奶奶住。大儿子再结婚时,大孙女也不常回家,总是跟着爷爷奶奶。因此阿姨跟大孙女很亲,大孙女也跟奶奶最亲。阿姨每天接送大孙女上下学,又照顾二儿子的孙子……十几年就这么忙碌下来,在照顾家人的甜蜜中生活如常。 突然地老伴就患了癌症,短短三个月就阴阳两隔。老人顿觉生活的支撑没有了,如今大孙女大学快毕业了,二孙子也上高中,不再需要阿姨接送,忙忙碌碌的生活一下子清净了,没有人需要照顾了,昔日热闹的大家庭突然就变得冷冷清清。阿姨顿时感觉无依无靠无支撑,儿子媳妇都没有及时安顿老人的生活和情绪,虽然大孙女日日给奶奶打电话,但是大学还没毕业,无法更多地陪伴和照顾奶奶,老人的内心无比委屈,无比难过。 生活,来不及让人心理准备就夺了人命,结束一家人和美的热闹生活,睹物思人,阿姨总是情难抑,泪先流,失去了老伴,也失去了孩子们的惦记,仿佛看清了世道炎凉,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抑郁。此时接到妹妹的邀请,到遥远的妹妹家里散心和做家务,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权益之策。阿姨说起这些,眼泪簌簌地掉落,我听着也很同情,很可怜,阿姨显得那么无助,那么弱小,我就是倾听,只让她的一颗心能倾泻负面情绪,逐渐适应这改变了的生活。 但她又是那么坚强和隐忍,做着最平凡的妇女该做的一切,给予周围的亲人,老伴、儿子、媳妇和孙女、孙子以力所能及的一切帮助和温暖。她觉得这是自己分内的事,她愿意为此而不辞辛苦、任劳任怨。而当老伴儿去世,她的支撑断了,她那么渴望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有所回报,但是除了孙女能理解她,儿子、媳妇并没有给她很贴心的照顾,而孙女尚未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人在这远离家乡的异地的妹妹家里,虽然有一丝安慰,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心下失落。她常常给我说这里有个家的气氛,我也非常赞同,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家的气氛,而从这里回到我的二十六号楼的一单元四零二的空荡荡的家,除了是个睡觉的地方,又怎么可以称之为家呢? 阿姨给我讲她的另外一个外甥在读书期间,总是在周末骑车去她家里吃了午饭和晚饭,说说话又返回学校,三年读书日,这个约定一直相伴。如今外甥已经结婚生子,但是却年年春节探望她,她很欣慰。阿姨说,也就是一碗面而已,外甥却是终身不忘了! 我不禁感叹,其实这虽然是一碗面,却又不仅仅是一碗面啊!那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穷人家的孩子能吃一顿饱饭,也是一种奢侈啊!更何况他读了三年书,你就给他吃了三年面,这很不容易,这是一种温暖和精神食粮啊! 好人终有好报,老人在这里呆了两年,跟我聊了很多事,分享了很多人生感悟,尽管她是一个居家过日子,靠丈夫养活的农村妇女,但是她吃苦能干和隐忍寂寞,给周围人的温暖和照顾毫不吝啬,因此总有人对她念念不忘和问候,包括我,心里铭记她给的温暖。 阿姨在工作事业方面,是不强大的,但她的修为和内心是强大的。人生去做事业不易,但当个为众多亲人服务的家庭妇女更加不易,只愿老人在七十岁的晚年生活中能简单快乐,笑口常开。 那些痛,穿越时空还在 人从小到大要经历很多教育,爱、触感、痛感、死亡、喜悦等等,在诸多的教育和领悟中,爱充足了,人生无论多苦多难都可以挺过去,都可以乐观面对。喜悦和幸福是爱的附加,死亡和痛苦的教育更加会令人成长和变得冷静,更能感同身受,激起人更多的同理心和对爱的珍惜。 在诸多痛的经历中,我一下子就能想起的有四次,两次在手上,两次在腹部。 我七八岁的时候总是跟着姐姐们出去玩,我胆子小,但我更怕孤单和寂寞。我们玩的地方有房头场、文化宫、小学或中学的校园,上山下河,只要我能跟得上就很开心。那是一个初冬或是初春的下午,天不是很冷但还是不暖和,我们在文化宫玩耍,后来就到文化宫大门的铁栏杆上爬着玩,最后大家就踩在门上横着的栏杆上、有人推着门打悠悠。我好不容易挤上去,在最靠近门轴的地方,一时胡乱抓住了栏杆,推门的人用力一推,我就发出撕心裂肺的喊叫。门轴挤住了我的大拇指,皮肉挤开、快露出骨头,血是没流多少,我的眼泪却像雨一样哗哗流下来,只有哭泣能表达和减轻我的痛苦。手指谁都动不得,我举着这个大拇指边哭边回家。玩一点也没有得到快乐,却是钻心地疼,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痛至骨髓。 第二次的痛是十岁那年的阑尾炎手术,手术前很长时间的肚子痛、手术和手术后的疼痛都忘记了,唯独忘不了每次换药的疼痛。因为这次要命的阑尾炎,我差点小命不保,手术后伤口也迟迟不能愈合,经常要换药和包扎。冬天很冷,每次换药时胶布撕起来总是很疼,大夫拿着镊子蘸着酒精棉球清洗创口也是疼,因为创口裸露,正在生长,我似乎能听到嚓嚓的声音,总是试图抓住大夫的手或者护着我的伤口……甚至心里祈祷:让我自生自灭吧!那干冷的痛,伴随着清创的嚓嚓声还有我的咿咿呀呀和吸气的声音,就有眼泪从眼角无声地流淌,流淌。 第三次的痛是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大孩子了,但是我好像并没有长大。冬末初春的季节,闲来无事,外面又冷,大家翻找出些干透的柿饼来吃,咬都咬不动的,植物的果实干透了简直堪比石头。大家试图削掉皮来吃,刮是刮不掉的,用刀来砍,我也试着剁一个柿饼。在左切右切都没成功时,最后一刀猛的下去,柿饼飞了,刀切在了按柿饼的左手食指上,半个指甲就切掉了,血流出很多,根本止不住。家人烧了些棉花,把那黑灰按在伤口处,很快就泅湿了。家人有的继续烧棉花,有的寻找那切掉的半块指甲,好安上去复原手指,却是没找到。我疼得眼泪涟涟,却是声音不大,我真明白十指连心的痛,感觉自己特别虚弱,快晕过去了,迷迷糊糊躺着睡着了。很长时间这半块指甲都没有长起来,一直是陷下去一块的模样,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才慢慢长出来,却是发青发黑的样子,缺少了红润。近三十年过去了,当初切掉的印迹还在,仿佛痛还在。 第四次的痛也许是所有女性的痛,来例假的那些日子。痛经真的很痛,让人翻来覆去不知如何是好,没有力量,只是捂着腹部,其实捂与不捂都是一样的痉挛和疼痛。痛经会让人出虚汗,脸色煞白,昏昏欲睡,除了吃那个元胡止痛片,似乎没有更好解决疼痛的办法。最强最泼的女性也会在痛经的时候变得软弱和无力,卧床休息,好好爱自己。女性普遍有较强的忍痛能力,可能源于此。当女性开始爱自己的时候是真正成熟的时候,可能痛会少一些,因为经历过最痛,再没有什么痛会更痛。 人生经历的痛,似乎不会消失,穿越时空还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只有记得痛,才会更深的明白静美和今天的幸福;人只有经历过痛,才知道平凡日常的美好,才会倍加珍惜和享受平静的日子,安然而心平气和。 梁爱琴 那些痛,穿越时空还在 猜你喜欢: 梁爱琴:狼 周国平: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莫言:最上等的职业还是当官 作者:梁爱琴我的语文老师文学圈的热情成长/玉米淀粉-超能力-狂魔乱舞心理治愈写作 倒霉又坚强的男人写作路上那些事小说 柳儿金银花 作者简介:梁爱琴,笔名久久、钢的琴、野孩子等,祖籍山西,居青岛,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东散文学会、乡土文学社会员,青岛城阳区作协成员,文章发于聚力阅读、齐鲁文学、胶东文学、烟台散文、海龙屯文艺、白水文艺、知彼、小众散文、山东精短文学、井冈文学杂志等平台。作品入选《西部散文选刊》《胶东散文年选》,简书平台发表百万余字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jbyy/129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