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

时间:2019-3-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大家新年好哇~好久不“见”。

过年东奔西走没带电脑,也给自己找了个可以偷懒的理由。

其实很多时候都想写写,也应该写写,记录一些生命时刻的看到和想到。

没想到新年第一篇发文,竟然是,在医院。

医院出入得多,就想写写,因为这儿勾起了我太多回忆。

尽管经常被亲近的人抱怨“大大咧咧”“心粗”,但我的记性是好的。故地重游加上我天性中的多愁善感,“好记性”就成了一种负担。在医院,从急诊横冲直撞的救护车,到儿科脚上别着输液针头的新生儿;从密密麻麻排队挂号的队伍,到手术室外心绞魔乱等待的家属;从肾病住院处彪形大汉打电话时随口说出的“我今天必须透(析)完才能过去”,还有大门口满脸是泪戴着耳机哽咽着说“让我来看最后一眼”的女孩儿…所有动作或匆忙或迟缓的人,所有的仪器仪表针头吊袋,所有的温情寒心、希望绝望,所有细节,无不拉扯着人的神经。

每一处,看到了别人,也像看到曾经的自己紧张焦虑恐慌忙乱无助的样子。

这次是陪护老爸住院。

老爸年后感觉身体不适,在老家那边检查发现肌酐和尿酸指标过高。医院全面查查,过来后化验结果比较乐观,肾损是由痛风体质导致,现在发现得早,可以保肾治疗。医生说住院一段时间检测一下关键指标,又嘱咐多注意饮食作息规律,全家人这才放松下来。

住院所在的11层是肾病住院区,出了电梯就能看见住院区中心有一个玻璃隔断,贴着几个又大又醒目的红字“透析检测”。第一次看到“透析”这俩字,我感觉血直往脑门上涌,好像一个红色警报在传递一个消息——死亡离我们很近。

老爸是病房里岁数最大病情也最轻的。

同病房通辽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清秀俊郎,刚大学毕业,因为平时酷爱喝冰镇啤酒饮料,发展成慢性肾炎从年前已经开始住院…双阳一位四十几岁的农民大叔,多次痛风急性发作,不得不大量吃秋水仙碱压制疼痛以干农活维持生计。来陪护的婶子说,家里有一百多晌地,都指着他一个人管,严重的时候浑身无力,得大舅哥把他抱上收割庄稼的操作台继续干…医院,人已经到不得不透析的地步,据说已经在北京做了一回穿刺,昨天大叔已经转住血液科。新入住的一个32岁小伙子化验肌酐水平超高,做完检查医生竟没出什么治疗方案,给出的回复非常暧昧,听得病房的病友和亲属们都很着急。

压抑、沉闷、暴躁、恐慌…

在医院,人就会对“疾病”这个词多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去年过年期间,我看过一篇马华兴老师转发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位在北京有房有车的精英中产,因为家人一场病,在ICU看到每天耗费6万块的昂贵机器,被逼到买房买车。

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痛苦,更意味着巨大的治疗成本,对一大家子的经济绑架。在中国,即使是中产阶级家庭都不堪重负,能一下从小康掉进贫困,更别说本身生活就很艰难的底层人民。

其实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在无情的病魔面前,任何人都一样的脆弱,乔布斯有没有钱,得了胰腺癌还不是一样撒手人寰。但我也想,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也有很多次机会可以避免自己或家人生病,生大病。

很多人心存侥幸,对自己身体的小痛小痒小不适心存侥幸,透支工作和维持不良生活作息,像今年过年朋友圈刷屏的一位正当年的华为员工,因为长期熬夜过劳工作,丢下妻母和一双儿女死在异乡,非常可惜。

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是“钢铁炼成的”,偶尔难受想着“挺挺就过去了”,这一方面是对自己身体的不了解、不重视,有时候也是一种逃避心理,害怕直面一些不想要的结果。中老年人呢,医院,会嫌麻烦感觉“兴师动众”,怕自己被诊断出疾病,显得“老了不中用”。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中老年人,有人迷信“保健品”,有人迷信民间偏方、朋友推荐的“老中医”。可是这样的结果常常是,本可以轻松治愈的小病贻误了最佳治疗期,“治”成大病。一位医生朋友就跟我讲她的一位病患本来病情控制不错,因为过年吃了一个疗程的中药导致血压飙高,差点引发脑溢血。还有很多老年人轻信网络宣传,热衷转发一些“医院不求人”之类的文章,甚至按朋友圈转发的信息照葫芦画瓢给自己“治病”用药……

身体有了不适感,就是在跟我们对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不要讳疾忌医,更不要相信所谓偏方和“老中医”。我们还得相信科学的治疗和正规渠道的科学信息。

一般的感冒发烧我们都能在家处理,遇到难处理的“小病”,医院,我的方法是医院的医生,比如去年老爸脖子起疹子,在三亚没有方便的就医渠道,我就在好大夫APP上找了一位陆军总院的皮肤科医生,看了图片给出药方和医嘱。对症是一方面,更大的好处是极大的安抚了一家人的焦虑心情。

还有一次儿子说肚子疼,医院拍了胸片,医生说胀气排排气就能好,隔天儿子肚子还是疼,我又在线找了个医生,把病症和治疗过程说过,医生说要立即做腹部彩照不能耽误。按医生说的,医院做彩超诊断是阑尾炎,需要立即动手术…很难想象如果还是在家等排气会是个什么结果。

往往我们去门诊,医生对病人的病情状态是很难短时间内讲清楚,所以借助网络平台是个办法。更重要的是,身体是我们自己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咨询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可以平常多看看自己相关疾病的文章和养生知识,我公婆经常在看的《养生堂》节目就很不错,经常会矫正一些大家日常被误导的内容,请专家做一些疾病专题的分享指导。

老爸最近住院,有个病友借了本书给老爸看,这本书大意主旨是很多身体疾病是从“心病”来的。老爸看了以后非常认可,半开玩笑说,姑娘,这个说得准啊,以后我就找你这个心理医生治病。我也半开玩笑说,恩,我都不用给你开药,你一见我病都好了。

病友和家属们都乐。

其实这里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世界卫生健康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无病,还要心理健康和适应良好”。所以健康包括两层,身的健康和心的健康。我们平常对健康的认知往往局限在身体而忽略了自己的心(心态、情绪、性格、兴趣、意志等)。

年,国内引进一本美国畅销书《病由心生》,这本书作者是一位内科医生,根据自己几十年的行医经验总结出一个规律,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只有20%左右的病是因为细菌感染等外来因素所导致。虽然对于二八还是三七分这样的精确性很难度量,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心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在心的健康养生方面,当然不仅仅有“多喝热水”,还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熬夜、不劳累、不过量吸烟饮酒食辛辣,我想很多去看中医的朋友对这几条都比较熟悉(通用医嘱)。

更重要的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情绪”问题。不良的情绪会“伤心”,而且往往不被我们觉察,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验,惊吓让我们心跳加速,心慌不安,生气让我们心“蹦蹦跳”,悲伤让我们心“疼”,喜怒哀惧的情绪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神,包括思虑过度,耗神劳心(比如前面说的华为员工),这些都会损伤心血,影响心的机能。

甚至很多人,虽然没诊断出身体上的“实病”,其实已经患上抑郁、焦虑、自闭、强迫、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虽然大众对这些心理病名称有所知晓,但了解程度甚少,经常会乱贴标签,而有的认患病程度已经很严重,到医院按“实病”治却一直找不到原因。更有一些公众知晓率很低的心理疾病,比如惊恐障碍、读写困难,经常不会被重视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去年我在公益微课堂针对“焦虑症”做了主题课,二百多人的群里,竟然有三四个朋友反映有“惊恐障碍”的问题,听课才知道自己这是得了“病”。

上周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给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相关数据和判断方法。感兴趣的朋友可戳《报告》,了解相关内容。

说到这,突然有种觉察,就是这篇文的“分裂”——从前半段的情绪化到后半段的超理智,这觉察让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挺有意义,有意思在我其实在开篇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然后就这样巴拉巴拉写出这些字;有意义在于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就是会在感性和理性的天平上摇摆不定,感性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个“活人”,理性让我们知道如何“活”得更好。

在医院,还有很多想讲的故事,以后再写。

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能,身心健康。

“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我认识到我的身体是我的好朋友。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神圣的智慧。我倾听身体的声音,我知道它的忠告都是正确的。我永远是安全的,神圣的力量在保护着我,指导着我。我选择做健康和自由的人。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生命的重建》露易斯·海

馨李话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儿最好
白癜风哪里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mxlw/97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