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如:建国初年对卫生部打压中医的及时纠正 关于中医药是一个伟大宝库的论断的提出; 对中医药政策的制定; 号召西医学习中医; 毛主席还非常赞赏中医的带徒方法,一边言传医学理论,一边身教临床看病,带一个,出师一个,所谓“名师出高徒”不是一句空话。 一、挽救中医药于危亡 建国之初,卫生部打压中医,如: →医院不吸收中医参加工作; →公费医疗不报销中药费; →对中医进修只讲授简单西医知识,并以此改造中医; →医院和中医病床; →限制和取缔某些确有疗效的中成药、鲜草药; →中华医学会不吸收中医会员; →对中医的考试条件苛刻等等。 当时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在东北卫生部报告中,公然说:“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之消灭而消灭;中医在农民面前只起到安慰的作用。”的奇谈怪论。当时中医数量大为减少,很多中医药工作者哀叹中医药快完了,看不到一丝光明前途。以至发展到年全国中医都要学西医,以便成为西医之下手――即以西医理论来改造中医也。 就在这关键时刻,为毛主席和周恩来所察,毛主席于年卫生部歧视中医的做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王氏最终被撤职。 毛主席指出,这一状况如不加以彻底改变,不但将使人民保健事业受到重大损失,长此以往,我国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就有散失的危险,这是绝对不能容许的。今后,要大力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整理祖国医学。 二、毛主席对中西医药的理解 年时,毛主席对他的保健医生徐涛说: “西医能治病、能开刀,割阑尾炎,吃阿斯匹林都很好。但你们也要好好学习中医。把国外的医学学好,也把传统的医学学好。” “我看中医少说也有二千多年历史,西医有多少年?就算一百多年,那一千九百多年老百姓怎么过?还不是靠中医中药,应该说中医中药是有功的。中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中医中药要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整理、研究提高,取长补短,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派。 阴阳五行为什么不能拿现代术语表达?一代人搞不清,两代人行不行?十代人行不行?” “……后来他父亲病死了,鲁迅对中医很有看法,不信中医。他的这个观点不太对。他找的是庸医,不要受这个影响。” “现在欧美人都喜欢中国饭菜,又好吃又能减少心血管病。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 “中国是东方国家,习惯上吃得素一些,……吃得素一些对健康有好处。西方人食物里脂肪多,越往西越多,他们得心脏病的也比中国人多。”
二、为孔老夫子诊病 一次,主席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谈起孔老夫子的故事。 “孔老夫子吃饭很讲究,……这些都很合乎卫生嘛!不过孔老夫子有病啊!” “你应该给他诊诊病,我看他有胃病。” ――“你怎么看出来?”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东西搞得那么精细,不是消化不好吗?再说,他喜欢吃姜。你们西医讲不讲究姜的作用?” “中医讲究的比较多。” “姜性温,孔老夫子有胃寒,用姜去暖胃寒,老百姓不是喝姜糖水嘛,去寒发汗治感冒。我看他有胃下垂。” ――“你怎么又给诊断出一个病了?” 他不紧不慢地笑着说:“他胃不好,又忙着周游列国,吃了饭就坐车子颠簸,还不得胃下垂?” ――“看来你是很注意饮食卫生的。”我也笑了。 “茶可以益思、明目、少卧、轻身,这些可是你们的药学祖师爷李时珍说的。” 三、叶天士是很高明的 毛主席有一次和《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谈叶天士,他说: “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用梧桐落叶做药引不以为然。其实,正是以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医的懂得人的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叶天士把人体的病变和体质、环境联系起来,这是很高明的,这种认识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很先进的。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和各地人民的体质,都有很大差别,不能以一概全。而中医正是重视这种差别,才派生出各种学派,各家学说。 各个学派的不断发展,汇成了中医这个整体的渊渊巨流,这对现代科学也有可以借鉴之处,所以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的一项。” 四、一个县长不知道药王姓什么? 年8月5日,毛主席在安国视察。车开进安国大街,经过药王庙,毛主席问:“这庙里的药王姓什么?”焦家驹(安国县长)说不知道。毛主席有些不满意。 “一个县长不知道药王姓什么?” 毛主席无论走到哪里,总对哪里的文化古迹有很浓厚的兴趣。颇有古人“每事问”之风。 ( 注:“药王庙”,据《安国县志》,安国药王庙所供奉主神是东汉初邳彤。邳彤,《后汉书》有传,为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年),明嘉靖年间重修,药王庙还供奉有秦越人张仲景、华陀、孙思邈、张子和、朱丹溪、刘河间、李东垣、李时珍和王肯堂等名医塑像。) 五、“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 年9月22日,……当毛主席知道来访医院时,曾经对医生说:“ 你们中医中药很神奇,应该发明一种药,让你们的毛主席长生不老。”时,他对熊向晖、浦寿昌说: “什么长生不老药?连秦始皇都找不到,没有那么回事,根本不可能。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 六、对中医药的身体力行 (一) 毛主席不仅关心中医事业,自己对中医治疗也是身体力行。名老中医刘惠民、章次公、赵炳南生前都为毛泽东看过病、把过脉、开过方。 小方治感冒 山东名老中医刘惠民,是一位善开小方的名医。他曾多次到京、沪、杭、广州等地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看过病,且所处方多不用贵重药。 年他去青岛给主席治好了感冒,药费才一毛多。主席赞扬说:“近三十年没吃中药了,这药很好。” 59年冬,主席再次找他去看感冒,他还是用几毛钱的小方把病给治好了。 刘老处方不拘一格。据病情而定。古时方不限,多喜用民间小方。如治感冒方: (1)生姜15克(捣) 生萝卜30克 带须葱头5个 紫苏叶9克 水煎,趁热顿服。服后片刻,再喝热米汤一碗,取微汗。 (2)午时茶2块 生姜1块 煎服法同上。 (3)紫苏叶12克 薄荷9克 淡豆豉12克 带须葱头5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煎服法同上。 刘老小方,是建立在辩证准确之上,这样用药才能恰当,做到少而精。然而这又是一般医生所不易做到的。 (二) 选定中医治白内障 年,毛主席患老年白内障,中医传统方法中有一种“金针拨障法”失传已久,那时该方法已由医院继承下来并有所发展、改进,唐由之是主要负责专家。 毛主席对治疗自己的疾病向来不大积极,但眼疾使嗜书如命的他不能看书,这才决定治疗,在中、西医治疗的两者之间,毛主席选择了中医主导的治疗方式,请唐由之治。 唐由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有一天晚上,他请示主席可不可以做手术?毛主席问,都准备好了吗?唐由之答,准备好了。主席又问,音乐也准备好了吗?这一问把唐由之问住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一点。多亏了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张玉凤,立即找来弹词开篇《满江红》唱片,主席大手一挥,做。这一极富感染力的动作,给唐由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回忆起来仍恍若昨日。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手术后不久,毛主席睡着了。次早,睡在卧室外的唐由之听到屋里有动静,就走进屋内,这时主席听到脚步声就问,谁来了。工作人员说,是唐由之来了。毛主席听了自言自语地喃喃道:由之,由之。接着念了一首诗。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由于毛主席的湘音很重,唐由之听不懂,在看不见的情况下,主席用铅笔把这首诗摸索着写下来,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唐由之。还说,这诗里有你由之的名字呢。 (这首诗是鲁迅在当年为追悼杨杏佛写的) 七、我的保健原则 “……不要使人养尊处优,……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革命乐观、心胸开朗、锻炼身体。 我的原则是: 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八、“当医生的,更应读读曹操的诗” 年,一次散步时,毛主席对他的保健医生谈到: “当医生的,更应读读曹操的诗。……你看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真男子气,是大手笔。 人会变老,老不服老,‘老骥伏枥’那四句讲得多好呀!要老当益壮嘛! 在医学上讲‘生理年龄’老了,‘心理年龄’要年轻才好。《龟虽寿》也是一首好诗。你当医生的更应该读读。” 九、《矛盾论》对中医的影响 毛主席对中医的影响是深远的。 名老中医李聪甫曾经深有体会的说到:“在这方面,我认为有必要提出医家必读之书,那就是自然辩证法,而且应该着重读毛主席的《矛盾论》。解放以后,我始终把这本书置诸座右,百读不厌,深得其惠。 为什么?因为唯物辩证法就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精髓,能够学习和运用它,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无独有偶,一位老中医也曾这样认为:“学中医不一定要学易学,但一定要读通弄懂哲学,老毛的《矛盾论》唯物辩证法也是很好的。 也不知道毛主席看到如今的医改有何看法呢。。。你们说嘞? ★编辑:张成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国医战队推荐编校发表,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关于我们◎我们是一群怀着共同中医梦的中医人,我们团队里以院校在读本科生,研究生为主,还有很多中医师以及民间中医爱好者,大家因着同样的中医梦聚在了一起。 ◎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为中医传承传播做一点贡献,为中医学生的中医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有志的中医学子搭建一个学习分享交流的平台。 ◎感谢中医家人们的一路陪伴,感谢所有支持和指导过我们的老师们,前途也许曲折,但心中有梦,身边有你有我,脚下便有路,走的人多了,路也就顺坦多了。 (﹁﹁)投稿: 邮箱: qq.白癜风初期治疗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jbby/16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