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术,生命的守望者

时间:2019-12-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医者仁术,生命的守望者

——河南省禹州市乡村医生张红欣

张红欣,男,49岁,汉族。年就读于禹县中等卫生学校;医院实习;年村卫生员;年-年河南省函授中等专业学校进修5年;年石家庄市中华中医函授学校进修三年;年获得省级卫生员荣誉称号;年获得河南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士”;年进修于河南省医科大学中医系;年进修于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多次进修于河南省医学院一附院;年成为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会员;年学习水针刀并拜吴汉卿教授为师,并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中医微创水针刀学术委员会委员。临床对内科、儿科、耳鼻喉、有20多年的诊断经验。

他生长于农村,小时候村里只有一位医生,且诊疗条件艰苦诊治水平有限。在他读初中时,老师感冒发烧,他陪着老师走很远的路到村医家里医治。老师见他做事沉稳细致入微,激发他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医生。见多了乡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他立志学医,从医后他用满腔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为四邻八乡的老百姓解除病痛,得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

每一位医者都知道,医生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求从业者有高超的技术和责任,更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河南省禹州市张红欣医生从医28年来,始终这样要求自己,用满腔热情和爱心谱写着一位普通乡村医务工作者的从医之路。

生长在农村的张红欣从小见多了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年,他从医专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家乡工作,从此他用真心与精湛的医术为家乡父老乡亲奉献自己的青春。由于他勤奋好学,服务热情周到,很快就成为村卫生室的业务骨干,患者心中信赖的好大夫。

随时随地诊治,随叫随到服务

张红欣常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者,来不得半点马虎。”做为医生,张红欣始终坚持严于律己,热心为人,对待患者、职工及家属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年一个冬日深夜,隔壁村的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突发急性阑尾炎,家属打电话给张医生,他冒着严寒骑着摩托车赶到患者家进行救治,由于当时急救医疗设备有限,无法进行手术。张医生骑着摩托车带着患病的老太太顶风驱医院,并请他实习期间的老师为老太太做手术。张医生真诚热心的服务深深打动了老人的心,康复后的老太太逢人便说是张医生救了自己的性命,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村里人实在,年的河南农村并没有什么好东西来送给医生的,老太太经常并让她的孩子去张医生家帮忙下地干活以示感谢。

笑脸迎患者,服务为民众

“我觉得应该这样:医德好,最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张红欣认为,医生对病人态度好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病人的信任,这样病人才会合作,“一方面会提供很真实的情况,另外一方面会依从医生,你让他吃药他就一定会吃,不会怀疑,因为他信任你。”病人一旦信任医生,就会把自己都交给医生,这个时候,治疗就容易得多了。

张红欣认为,医生的态度能够决定病人的病情,“医生对治愈病人有理念和信心,他的言行自然就会体现出来,就会传神地到达病人心里。”

好学节俭,医术精湛

“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恐诚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生承载着太重的责任,所以需要我们“精勤不倦”,努力钻研,全面仔细考虑问题。”张红欣说。为了更好的提高诊疗水平,他经常外出学习进修,并坚持每天晚上8点多诊所关门后挤出时间回家看书,结合病例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他深知中医博大精深,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最近每天晚上都坚持看两集《伤寒论》。

在张红欣的诊室里,我们看到了一沓沓正反两面写的密密麻麻的登记薄,每天接触病号时张医生会认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舌诊和手部的纹络和表现,并将这些情况仔细记录在登记薄上,每晚翻看研究,他的登记薄每年都能装订好几本。在他看来,不能为病人解除痛苦,等于白活一场。在农村看的一般都是常见病,根据他多年的诊治经验几乎能做到看一眼病人神色就能确诊病情。“作为村医不能贪婪,要为乡亲们负责,自己看不好的病不能耽误,做医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当遇到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的时候,他会在第一医院做仪器检测医治。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张红欣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责任:“竭尽所能,济世救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袒露真情,对困难敢于承担,对技术精益求精”。二十多年来,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乡亲的信赖和赞誉,多次受到河南省卫生厅的多项表彰。









































白癜风趁早治疗
白癜风趁早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jbyy/100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