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失落的老年人隐藏的情绪病

时间:2017-11-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宜家上海徐汇商场,有一个“相亲角”,每周二、四,成群结队的老年人从上海的四面八方而来,聚在这里喝喝咖啡聊聊天,希望能寻找到生活中的“另一半”;   在美国机场,一个中国80岁的老妇人已经逗留三天,被网友发现后终于乘坐班机回到北京。老人含辛茹苦培养女儿在美国读书,女儿在美国结婚生子后又帮忙抚养外孙女长大,卖掉北京房产给孙女负担学费。然而,当老人与女儿在美国团聚后,却因生活琐事与女儿女婿不合,被孙女提前送到机场。旅途的终点,她依然无家可归……   近日,频频爆出的老年人新闻刺激着公众的神经,这些老年人孤独的背影提醒着我们:在这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个无法回避的存在。因为精神因素,会出现紧张、焦虑、失落、忧虑等不良情绪,导致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疼痛等躯体症状,躯体症状反过来又加剧了精神的忧虑。然而,由于对精神问题的“病耻感”,很多老人并不承认自己的精神问题,或者忽略了精神问题。   胃肠是情绪的晴雨表,伤心到极致,就会“肝肠寸断”。消化身心疾病领域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医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陈胜良教授认为,“从脑肠互动理论来看,紧张、焦虑、急躁、忧虑、失落等不良情绪,对胃肠道功能有很大影响。反之,胃肠道的功能状态也影响着机体的精神心理状态。很多老年人正是因为情绪问题,导致胃肠功能障碍久治不愈,辗转求医,苦不堪言。解除老年人的心病需要身心同治,要通过抗焦虑药物和胃肠功能药物综合治疗,才能解除病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中国的孝道传统遭遇西方家庭观念的冲击时,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除了药物之外,更需要子女的关爱与智慧。焦虑母亲的胃肠病   60多岁的李阿姨是个能干的家庭主妇,操持着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对子女的照料事无巨细,操碎了心,是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在外人眼里,李阿姨家庭和睦,儿女双全,而且个个事业有成,令人羡慕。   由于掌管一大家族的生活琐事,李阿姨又是个心思极细的人,大事小情都要亲自过问才放心。长期的精神焦虑,逐渐落下了胃病。最近两年,老胃病加重了,腹泻、腹痛,腹胀,夜间尤其加重,伴随严重的失眠,有时整夜疼得睡不着。一段时间下来,体重减轻十多斤,人越来越虚弱。令人不解的是,经过胃镜、肠镜等检查,李阿姨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被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家人带着她四处求医,西药、中药轮番上阵,但是腹部疼痛却始终没有缓解,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势。   久治不愈的李阿姨越来越焦虑,总是怀疑有什么恶性疾病。医院,进行了一次次的胃镜、肠镜、CT等检查,却始终没有找到病因。在外地做核磁共振时,她被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医生怀疑是阑尾炎反射导致的腹痛。求医心切的李阿姨希望尽快解决腹痛折磨,于是在没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进行了阑尾切除术。然而,术后不但腹痛没有缓解,还增加了阑尾手术部位的疼痛,整个人更加虚弱。   眼看着境况越来越差,李阿姨的医院消化科。陈胜良教授看了李阿姨的病例,诊断为焦虑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在医生的引导下,李阿姨终于吐露了原委,找到了病根。原来,两年前,一直跟李阿姨住得很近的儿子媳妇孙子一家三口乔迁了新居,剩下老两口独自居住。原来热闹的房子一下子空了,李阿姨的心也一下子空荡荡的。李阿姨感叹:“原来每天要忙里忙外,给孩子们做饭,也感觉不到胃痛。自从孩子们走后,一下子不需要忙着做饭,整天感觉很无聊,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喜欢出门活动,病情就越来越重了。”   陈胜良教授认为,李阿姨已经有了轻度的焦虑症,长期焦虑的情绪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紊乱症状又反过来加重了焦虑情绪。“你是焦虑情绪引起的功能性胃肠病,吃点药就好了,以后不要胡思乱想!”经过陈教授的一番解释,李阿姨终于放下了疑虑,接受了疾病的解释。陈教授为李阿姨开了抗焦虑药物和改善胃肠功能药物,并嘱咐家属平时要多   与李阿姨相比,黄阿姨的求医路更加曲折。她备受腹痛折磨,久治不愈,经过一次次的手术治疗,却不知道是“情绪病”。65岁的黄阿姨家境富裕,老伴体贴,子女孝顺。五十多岁时,因家族企业经营中的某些问题,养成了“遇事担心害怕”的心理病。次年因为右下腹痛,被诊断为“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一直有右侧腹部的疼痛。进一步检查发现子宫肌瘤以及右侧附件囊肿,又接受了子宫全切除并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症状未得到完全缓解。又医院就诊,发现胆囊结石,经“利胆排石”等中西医治疗,症状不缓解,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半年,腹痛腹胀的症状仍然反复发作,并发现有术后肠粘连,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术后两年,肠梗阻再次复发,复发的频率逐渐增加。患医院,要求再次行“肠粘连松解术”,均被建议保守治疗。频繁的肠梗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医院再次做了“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但术后一个月,腹胀明显,排便困难,患者情绪焦虑,失眠。   经推荐,医院脑肠互动亚专业就诊。团队认为是情绪问题导致的功能性胃肠病,经过调整电解质紊乱、腹部理疗以及神经递质治疗,患者住院3周,腹部症状消失,恢复正常进食。神经递质药物治疗近一年,没有“肠梗阻”复发,生活质量恢复正常。情绪病需“身心同治”   情绪、饮食、天气,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的三个主要因素。饮食不当、天气变化导致胃肠功能障碍,在生活中非常多见,那么情绪因素是如何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呢?   陈胜良教授解释说,用最新的理论研究“脑肠互动理论”来解释,生理状态下,胃肠在消化系统自己的神经系统管理下自主执行进食、消化吸收和废物排放的功能。主管这些自主功能的神经“司令部”(核团)位于大脑的脑干部位。这些核团以及它们主宰的消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接受大脑皮层(主管精神情绪等活动)的监管。异常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波动,均会影响胃肠道自主神经中枢核团的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除此之外,大脑功能状态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造成胃肠道的黏膜炎症,引发胃肠运动紊乱和胃肠对一些刺激的过度敏感反应,引起和加重胃肠道的临床症状。反过来,肠道的功能状态改变,也会因胃肠黏膜的炎症,通过神经、血液循环系统影响大脑的功能,以引发精神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神经胃肠病学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进展显示,大脑中掌管情绪的脑区(如扣带回、岛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异常兴奋,会使胃肠不适的感觉放大,及出现所谓内脏高敏感,这也是很多患者总感觉腹部疼痛的原因。   老年人为何容易患功能性胃肠病?陈胜良说:环境、情绪、人际关系的改变,都易引起功能性胃肠病。比如说都市白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易引发功能性胃肠病。父母离异、家人亡故、生活环境改变等突然变故,易导致情绪问题,从而引发功能性胃肠病。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人群,尤其是原来高高在上、忙忙碌碌的人群,退休后的心理落差巨大,不适应退休生活,也会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对于老年女性来说,半辈子忙着做家务,一旦儿女搬走、出国,失去了精神寄托,空闲下来反而会出现情绪问题,诱发功能性胃肠病。此外女性在更年期易发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从而导致胃肠不适。   心病还需心来医。解决脑肠互动紊乱的疾病,还需要从调整精神入手。陈胜良解释,“精神调整分为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指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的话聊,让病人重新认识疾病与心理的关系。药物治疗则通过抗焦虑抑郁等普通精神类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代谢,来调节情绪。中枢神经递质五羟色胺(5-HT),能让人产生安逸感。提高5-HT的浓度,有助于降低焦虑情绪。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精神病因,调整胃肠道功能,调控疼痛感觉,消除症状。此外,还需配合胃动力药、肠道菌群药物配合治疗。人的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认识到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改变日常行为习惯和一些偏激的做法。只有身心同治,才能走出久治不愈的怪圈。”   陈胜良提醒,维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和改善胃肠道症状的重要一环。平时需要养成自我调整情绪、舒缓压力的意识、习惯和方法。有效的做法包括不良情绪的自我识别、自我调整,建立情绪调整的良好习惯。比如,平时对自己的能力和工作处置水平有恰当地评估和定位,针对工作、生活甚至人生目标的定位要恰当。具体到每一项工作、人际等事务,经过精心、细致的筹划,制定了应激预案,就不再反复思考了。有调整情绪的规划也很重要。比如设置规律的时间段内(一周或数周)安排专门的时间放松身心,做些自己惬意的放松活动(美食、音乐、运动等等)。老年人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可以是一种兴趣爱好,也可以和朋友一起出去走走,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安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同时,子女也要







































天津白癜风专科医院
昆明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jbyy/7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