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204333.html第十三节乳痈 乳痈是以乳房结块肿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为主症的乳房疾病。多发生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又称“产后乳痈”。 乳痈的发生常与乳头皮肤破裂→外邪火毒入侵,或忧思恼怒→恣食厚味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乳房,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故本病主要与肝→胃两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热肝郁,火毒凝结。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主症乳房结块,红肿疼痛。 气滞热壅(郁乳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常伴有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火毒炽盛(酿脓期):肿块增大,焮红灼热,痛如刀割。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 毒盛肉腐(溃脓期):肿块中央触之渐软,有应指感,或见乳头有脓汁排出,溃脓后乳房胀痛减轻。如脓肿破溃后脓流不畅,肿势和疼痛不减,病灶可能波及其他经络,形成“传囊乳痈”。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1.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解毒,散结消痈。取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期门膻中内关肩井乳根 配穴肝郁甚配行间;胃热甚配内庭;火毒盛配厉兑→大敦。 方义乳痈为病,多为胃热→肝郁,故取胃的下合穴足三里,以清泻阳明胃热;取肝的募穴期门,以疏通厥阴肝郁;膻中→内关远近相配,宽胸理气;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效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部,用之即可通调诸经经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从而收“乳痈刺肩井而极效”之功;乳根疏通乳络,缓急止痛。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期门→肩井切忌针刺过深,以免伤及内脏;乳根→膻中均可向乳房中心方向平刺。 2.其他治疗 (1)三棱针取背部肩胛区阳性反应点。反应点为大如小米粒的红色斑点,指压不退色,稀疏散在,数个至十几个不等。用三棱针挑刺并挤压出血,刺血后可拔罐。 (2)灸法取肩井→乳根→曲池→手三里→足三里。用艾条温和灸患侧穴位,每次每穴灸5~10分钟,每日1~2次。或取阿是穴,用葱白或大蒜捣烂,铺于乳房患处,用艾条熏灸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用于乳痈初期未成脓时。 (3)耳针取内分泌→肾上腺→胸。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1.针灸治疗本病初期未化脓者有一定疗效。郁乳期治疗关键是排出乳汁,促进肿块消散。乳痈初期,可配合局部按摩→热敷以提高疗效。若已化脓应考虑转外科切开引流排脓治疗。 2.哺乳期妇女应保持乳头清洁。断乳时应先逐渐减少哺乳时间,再行断乳,以防乳汁郁积。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之品。此外,应避免忧思恼怒→情绪激动。 1.《针灸甲乙经·卷十二》: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2.《卫生宝鉴·卷十八》:治乳痈肿痛,诸药不能止痛者,三里穴,针入五分,其痛立止,如神。 3.《针灸大全·卷之四》:乳头生疮名曰妒乳……乳根二穴,少泽二穴,肩井二穴,膻中一穴。 第十四节乳癖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与月经周期→情绪变化有明显关系,又称“乳痰”“乳核”。常见于中青年妇女。 乳癖的发生常与情志内伤→忧思恼怒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乳房,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故本病与胃→肝→脾三经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冲任失调。 西医学中,乳癖多见于乳腺小叶增生→乳房囊性增生→乳房纤维瘤等疾病中。 主症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肿块,胀痛或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动,增长缓慢,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 气滞痰凝:肿块和疼痛每因喜怒而消长,心烦易怒,胸闷胁胀。舌红,脉弦。 冲任失调:肿块和疼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或有月经不调,经闭等。 1.基本治疗 治法化痰散结,调理冲任。取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乳根人迎足三里期门膻中 配穴气滞痰凝配内关→太冲;冲任失调配血海→三阴交。 方义乳根→人迎→足三里可疏导阳明胃经经气,疏通局部气血;足阳明胃经标在人迎,根据气街理论,胸气有街,其腧前在于人迎,且人迎穴近乳房,故人迎穴对本病尤为要穴;期门为肝之募穴,膻中为气之会穴,且肝经络于膻中,二穴均位近乳房,故用之既可疏肝理气,且与乳根同用,又可直接通乳络→消痰块。 操作毫针常规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乳根→膻中均可向乳房肿块方向斜刺或平刺,针人迎时应避开颈动脉,不宜深刺。 2.其他治疗 耳针取内分泌→胸→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胃→肝→脾。每次选用3~5穴,毫针刺法,或埋针法→压丸法。 1.针灸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使肿块缩小或消失,但疗程较长,可配合乳房按摩,以提高疗效。 2.少数病例有恶变的可能,患者要有定期自我检查的意识,必要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3.宜保持心情舒畅,忌忧思恼怒。 第十五节肠痈肠痈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以转移性右下腹持续性疼痛→右下腹局限而固定的压痛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 肠痈的发生常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暴食后剧烈运动→忧思郁怒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大肠。基本病机是肠腑气壅→热瘀互结→血败肉腐。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 主症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右下腹有局限而固定的压痛,甚则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 肠腑气结:痛势不剧,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苔白,脉弦紧。 热盛肉腐:痛势剧烈,腹皮拘急→拒按,局部可触及肿块,壮热,便秘或腹泻,小便短赤。脉洪数。 1.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通腑止痛。取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阑尾穴阿是穴 配穴发热配曲池;呕吐配内关;便秘配腹结。 方义本病为大肠腑病,故取大肠募穴天枢→下合穴上巨虚以通调肠腑,清泻肠腑积热;阑尾穴是治疗肠痈的经验效穴;针刺阿是穴可直达病所,畅通患部气血,消痈止痛。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或用电针,可留针1~2小时。 2.其他治疗 (1)耳针取阑尾→神门→交感→大肠。毫针刺法,或压丸法。 (2)穴位贴敷芒硝30g,生大黄10g,冰片5g,独头大蒜1枚。捣烂成膏贴敷于阿是穴,每日数次。 1.针灸对肠痈初起未化脓者效果良好。对急性阑尾炎症状严重已化脓有穿孔或坏死倾向者,宜及时转外科处理,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2.慢性阑尾炎右少腹经常疼痛者,除针刺外,可配合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治疗。 1.《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灸肠痈方: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2.《针灸聚英·卷四下》:肠痈痛治太白中,陷谷大肠俞与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mxlw/128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