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543.html 编者按 8月28日,我校先后在珠海校区,广州校区东校园、南校园、北校园举行年开学典礼,典礼后,四位“重量级”教授分别为新同学们讲授了“大学第一课”。现将梁力建教授为北校区新生教授“大学第一课”的内容发布如下。(文稿为官微学生记者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已经主讲人审阅。) 梁力建教授 北校园开学第一课 各位同学: 我来自于中山医的邻居——医院,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面对这么多听众来讲话。大部分情况下我来这里都是背对观众的,因为我在这里指挥过大合唱,而医院拿过一等奖。但我没有面对这么多观众讲过话。非常感谢罗校长能够给我这个机会,邀请我来这里站在这个讲台给同学们讲课,也非常感谢同学们快到傍晚的时间还愿意在这里听我讲课。 今天是开学日,首先祝贺各位同学考上中山大学的医科。中山大学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不容易考上的学校,正因为难考,所以考上了才觉得光荣。学校对教学的要求严格,教学的质量也很高,所以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北校区的基础是原来的中山医科大学,医科自从合并到中山大学之后,如虎添翼、发展更快。而且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先辈孙中山先生的医学校友。 最近习近平主席在“七一”讲话中讲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还有谈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天我在这里和同学们讲课,不禁想起当年我进入中山医学求学的场景。我是51年前,年进入中山医学院的。当时,傍晚这个时候很多时我都是在足球场上度过的,因为我酷爱运动,到现在我也经常去锻炼,打打网球,身体还可以。但和今天相比,觉得与当时差别很大,以前进中山医只有在现在车房旁边一个小门,小门很窄,仅能容一部汽车通过,里面只有一个守卫。凭什么让人进校园呢?就凭我们中山医学院的校章。那个校章是非常漂亮的,入学的时候学校发给我们,毕业时回收传给新来的学生。但我的没有被收,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我们匆匆离开学校,就没有回收校章,以后也就没有了。当时带着胸章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和幸运。 我当时住在医学院的第二宿舍,三层楼,夏天非常炎热,也没有现在这么漂亮的教学楼。以前我们的教室很小,只能坐20多个同学,一到上大课的时候,全校只有10来个大课教室能够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也和现在不同,我觉得过去的教学条件很差,但仍然培育了不少好的学生。我去外地工作时,向别人介绍我是中山医学院毕业的,他们都反映中山医毕业的学生很不错。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山医的学生会越来越强,因为他们的基础是非常好的。看到现在这么好的时代和条件,我们进到中大医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 同学们刚刚宣誓的誓词里提到,要为医学奋斗终生,要吃苦耐劳,认真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是一位非常普通的医生,医院里工作,也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老师。刚才那位同学介绍我得了很多奖项,那些都是虚渺的没有用的。名声、荣誉是不能用来治好患者疾病的,既然是个医生,就要做好自己的本份。既然是个老师,就要带好学生。 今年参加一个面对学生的会议,有个学生问我,你既是医生又是老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我回答道,我还是我。医院里,我是医生也是老师,如面对患者,我是医生,如面对学生时,我是老师,这就是面对不同对象的华丽转身。 当我们走进校园的红楼时,能看到一副对联,写的是“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这幅对联是年中山大学时任校长戴季陶先生写的,实质上描绘出的就是孙中山先生。我想,如果人的一生能这样度过,那么他一定不止是一个好医生,而是一个伟大的人。正如罗校长刚才说的,他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因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救人救国救世。一定是有领袖气质的人,因为只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完成一番大事业,也一定是爱国爱家的有家国情怀的人,因为他能医病医身医心。所以我觉得这幅对联,写的就是我们的老校友,老前辈孙中山先生。这幅对联,也是中山大学对医科学生的要求。 我的学生生涯是在快乐和艰难中度过的。因为入学第二年即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学生游行、写大字报、批斗“牛鬼蛇神”,处于无政府状态,缺少老师上课。在那革命的年代,同学们学习动荡,后来就到农村去,一边为老百姓送医送药,一边上课学习。这样的条件下我深感学习知识的不够。那个时代不用自己求职,毕业后有工作分配,我被分配到贵州的一个偏远山村,在那里我目睹了什么叫缺医少药,也体会到了我自己的诊治能力差,也明白了对待病人需要什么样的同情心。在落后的山区,对病人来说,医生就是救世主,离开了你,病人就可能死亡。那里的条件差到什么程度?方圆几十里,只有一个卫生院,卫生院里只有十几个人,这有住院部,没有X光,没有化验室,没有B超。护士也很少,当一个病人很严重的时候怎么办呢,我就在看病的那个桌子,垫上我自己的棉衣,自己给他打针。 那时候我才知道,我虽然是医生,但是能力非常不够。所以白天除了有病人来看病以外,晚上在经常停电的黯淡的电灯下反复复习过去学的点滴知识,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在这种环境中我工作了很多年,在意志上和对病人的同情上都得到了锻炼,也锻炼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毅力。后来我有机会回到中山大学工作,那段艰苦的岁月每时每刻激励着我。那几年,用我太太的话来说,除了睡觉八小时在家,医院。白天在病房里工作,没有工作时就去图书馆。 正是由于过去的锻炼,使我如饥如渴地非常努力的学习,努力的工作,从对病人的治疗中学到我为病人治病的知识,同时我也感到,如果一个学生在中大学不好,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所以我努力地尽我所能教好每一个学生。因为我知道,如果学生毕业后不能当医生,或者不能从事相关的专业,去哪里都不能发光。但如果老师把把学生教好了,学生就能有足够的本钱,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继续学习和工作,都可以发光。 所以在平时工作里面,我会比其他医生更去关爱病人。因为我知道在我去的地方病人都很穷,看病的时候如果打针五毛钱,数半天才凑够五毛钱拿出来,因为不容易找到钱,住的地方离卖盐的地方很远,所以到了墟日或者叫赶集日,才能带上几毛钱买盐巴。一旦有人病了,看病拿药后连买盐巴的钱都没有了,连盐巴都买不回去。回想起这些,我会比其他医生更有同情心,也经常在想怎么能够为病人节约每一分钱,如何让病人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这是我医生的本份。如果说提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医德的一部分,但是我想不需要理论上提升,只要你有良心,有做医生必须具备的良心,就已经足够。 但是你光有同情心和意志都不行,一定要真本事。在我们临床上做医生,没有真本事,只有同情心,病人是治不好的。往往由于你太过激动,太过同情他了,还会害了他。该用的治疗没用上,不该用的你想快点用上,太激进了,相反还可能治坏。这个情况下,我们除了有足够的同情心之外,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本领。不久前有报道,医院院长去美国招聘人才,在飞机上给别人进行急救,救回来了;还有前几天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