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真的可有可无吗

时间:2022-8-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医治皮肤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50221/4580664.html

继续往下讲。

食物在小肠里经过充分消化吸收之后,就要进入大肠了。

大肠可以分为三部分:盲肠、结肠、直肠。

与小肠相连的正是盲肠。

提起盲肠来,大家可能没有太多印象,但说到阑尾,大家都知道。

阑尾就是长在盲肠里的一个空囊。

昨天的时候讲了,小肠里是很少有细菌存在的,但到了盲肠,这是各种细菌的天堂,那么人体是如何确保大肠里的细菌不跑到小肠里去的呢?

跟胃与小肠有幽门阻隔一样,小肠和盲肠之间也有特殊的括约肌,叫回盲瓣。食物进入到盲肠以后,这个阀门就会关闭,这样食物残渣、细菌无法逆流到小肠里去。

还是昨天说的,总是不按时进食,管不住自己的嘴,这样不但小肠越来越疲乏,得不到有效的休息,就连回盲瓣也是一样疲乏,这里的平滑肌弹性越来越差,阀门关不紧了。大肠里的毒素和细菌就会逆流到小肠。

这些病菌到了小肠以后,就会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继而扩散。因为小肠主要负责吸收消化,它的免疫功能很弱,对于病菌和毒素的入侵,完全招架不了。

所以只有回盲瓣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小肠正常吸收,毒素也无法侵袭小肠。

再来看盲肠。盲肠是大肠中最短、最粗的一截。而且盲肠内部还多长出了一个“口袋”——阑尾。

盲肠的生理意义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消化食物中的纤维素。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驯化野生动物,更多的是以蔬果五谷素食为主,这些食物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在那个食物并不充足的年代,这些纤维素也是能被人体吸收利用的。

但随着人类驯化动物,对肉类摄取的越来越多,五谷蔬果摄取的比例越来越低,盲肠里能够消化分解纤维素的酶、或者是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越来越少,最后干脆不再适应盲肠的内环境,盲肠也就逐渐失去了消化吸收纤维素的能力,正是适应了这种进化,人体的盲肠才变得越来越短。

鼠类和兔类这些以草食性为主的动物,至今还保留有很长的盲肠,其目的就是为了消化吸收植物中的纤维。但所有食肉为主的哺乳动物,都不再需要盲肠这个功能了,这是饮食结构决定的。

而正是因为盲肠不再消化吸收纤维素,混杂纤维素的残渣,在大肠里停留的时间就更短了,不至于便秘的发生。

所以要想预防便秘,饮食上荤素搭配很重要,既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又需要防止残渣在肠道里停留的时间过长。

而对于便秘的人群,饮食上更要偏五谷和蔬果,很多人说我吃的很素了,但还是便秘,大便干燥,那是因为吃的都是细粮,在加工环节已经把纤维素都去除了,食物里的营养太多了,那么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吸收,最后把粪便的水分都吸收干了,大便自然排不出去。

第二是盲肠具有免疫作用,保护肠道免受病菌侵扰。

这一点咱们从阑尾来讲,因为阑尾就是盲肠的一部分。

现在有一个观点很盛行,说阑尾是进化不完全的结果,一点用都没有,而且一旦发炎还很容易致命。

咱们的肠道内有大量细菌存在,其中多数是与人体共生的有益细菌,这些细菌是组成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部分,当肠道内有了侵入的外来病原体,肠道内的益生菌会把它们迅速消灭掉,不至于让病菌损伤肠道造成进一步的感染。

而阑尾作为一个盲肠里长出来“的口袋”,正是这些益生菌保留火种的地方,阑尾这种特殊的生理结构,一个只进不出的死胡同,恰恰成了这些肠道有益细菌的庇护所。

咱们都有过急性腹泻的经历,等好了之后,大便就会成型,大家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其实就是因为阑尾庇护了这些有益菌,它们在腹泻后重新构建肠道生态,让肠道功能恢复正常。

如果把阑尾切除了呢?这些肠道里的有益细菌就失去火种了,一旦肠道的菌群平衡被打破,就很难再恢复了,身体的免疫功能也被打乱,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开始发生。

当然首先表现出来就是肠道功能紊乱,容易腹泻,着凉了就肚子疼、拉肚子,肚子受凉就发烧不舒服。中医上管这些症状叫脾虚泄泻、脾胃虚寒,跟脾胃有关系吗,一点都没有。是我们不注意饮食、狂喝滥饮、大量使用抗生素、把大肠内环境搞乱了,把有益细菌都搞没了。

中医上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这些健脾祛湿的药,也不是作用在脾胃,更多的是作用在肠道,帮助我们把肠道内环境建立起来,让肠道恢复成适宜有益细菌繁殖的环境。

关于肠道菌群的重要性,是接下来重点要讲的内容,既然讲到盲肠这里,就顺便提一下。

往期文章

孝和

随心赞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hrhy.com/mxlw/14656.html

------分隔线----------------------------